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41-0050 (第1/4页)
0041-0050 [41]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sao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覆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42]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cao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狼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先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