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2/4页)
光照射着,闪烁出点点金光,晃人的眼睛。湖边寨座落在半山腰上,远在东南方向的沙石公路,地势要比暗流大队这一带低,穿过寨外的门前坝水田,一路都是下坡,尽管要走七里地,经过一年多劳动的四个知青,都不觉得累。一切都很顺利,到了公路边,肖永川看看表,九点过一刻。他们只等了一刻钟,磷矿的黄河牌大卡车果然来了,肖永川戴上一副醒目的墨镜,朝司机挥挥手,卡车停了。四个知青上了车,才知道司机是上海郊区川沙县人,对同乡人特 别亲切,特意给他们留了四个座位。 十点不到,卡车到了双流镇外。双流镇果然名不虚传,有它特殊的风味。从鲢鱼湖南面山岭里流过来的暗流河和泪河在镇外相交合拢,形成一条更大的河流,向东流去。因此,这个山区的大镇便叫双流镇。双流镇傍山依水,水陆交通都方便,很是兴旺热闹。四个知青谢过了川沙司机,过了三洞青石桥,沿着丁字形的镇街,信步走进去。 山区小镇,不到中午十二点,场是不会齐的。可在双流大镇上,才是上午十点,石板铺的镇街两面,已经摆满了东西。相隔头十丈远的杉木电线杆子上,钉着一块块小牌子,牌子上用黑漆写着"竹器市"、"粮食市"、"牲畜市"、"菜市"、"野味市"、"山货市"、"水果市"。一路顺着拥挤的人流走去,可以看到镇街两面放着一筐筐橘子,一只只叠放得老高的箩筐、粪筐、斗笠,各种菜蔬,还有肥实的兔子、山羊、野鸡、黑猪儿、集体的牛马。摩肩接踵的人流,你推我搡,挤挤撞撞,顺着买卖摊摊慢慢涌过去,漫过来。站在街头子上远远望去,只见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喧哗的嘈嚷声,仿佛要把整个双流镇都抬起来。再加上鸡叫马嘶,争论声、谈笑声,已经习惯于在僻静的湖边寨生活的柯碧舟,只觉得心慌意乱,头晕脑涨。他只想快点走到个僻静处,好歇一歇,喘口气儿。 街两旁的店铺子里,不管是杂货铺、饭馆、面店、包子铺、供销社、布庄,都挤满了各乡各寨的社员们。到双流镇来的四乡八寨的社员,走了好多路,费了脚杆劲,都是想来办点大事的。庄稼人,哪个不想早点办完事,往回赶路。他们有的挑着箩筐、背着背篼,出脱了手里的货,赶紧去扯布、打酱油、买盐巴、选日用百货。有的干脆是为集体办事的,一进镇街,就往供销社、农具门市部、百货商店、收购站跑去。 柯碧舟起先还同肖永川、王连发、唐惠娟走在一道,随着推推搡搡的人群越来越挤,渐渐地四个人分散了,只能在嘈杂的人流中用眼睛互相招呼。可走到最挤的丁字街相交处,柯碧舟和三个知青失散了。他心里有点急,站在百货商店的台阶上,四处张望,直瞅了十来分钟,一个人也没看见。陡地,柯碧舟的眼睛一亮,他看到雨天来躲雨的姑娘杜 见春在人群中挤,他心里一阵兴奋,扬起一只手叫道:"杜见春。"可人群的喧嚷声太响了,他的声音淹没在杂声中。柯碧舟跳下台阶,向杜见春所在方位挤去。好不容易挤到那一头,杜见春的人影子早就不见了。柯碧舟失望地瞅着一个个从身旁走过的男女,不但没再见到杜见春,连三个同学也没看到。 不能再呆站着了,柯碧舟思忖着,挤过这一条三里路长的镇街,都怕花了一个多小时,行前并没想来买什么东西,只想看看热闹,不如把另一条街走个遍,找个面店吃一碗脆哨面,就到双流镇外公路上等着。那川沙司机说,他的大卡车下午四点钟左右回去,叫他们不要误了时间。这种事,只能人等车,不会车等人的,早一点去等着不会有错。和长街相交的那条横街上,人流显然比长街稀疏得多了。柯碧舟松了口气,慢慢走去,横街上只有一家合作饭馆,一家杂货铺,再没其他商店了,街两旁的房屋,不是镇上居民住房,便是区委大院,公社的小办公楼,区一级的各种机关住房。 柯碧舟看着无味,随便转了转,走到饭馆前,看看里面人不多,且供应便宜的脆哨面和馒头。他花两毛钱买了碗脆哨面,吃了两个馒头,便走了出来。刚走出饭馆,他就听到前头传来几声急促的上海话:"前头那个阿乡,包包里分子分子——切口话,钱的意思。不少。"黑皮",快上啊!""阿拉几个人掩护你。""黑皮"是小偷肖永川的绰号,柯碧舟定睛一看,戴着墨镜的肖永川和三四个蓄尖鬓脚、穿小脚裤、大翻领,招摇过市的上海知青混在一起。听到他们的怂恿,肖永川摘下墨镜,不慌不忙地扫了那几个人一眼,一本正经地问:"你们都瞄准了?" "勿会错,"蓄尖鬓脚的瘦高个回答,"刚才他卖了头猪,袋里的分子足有一条龙一条龙——一百元。!"肖永川把墨镜往雪白的的确良衣袋里一放,向三四个流氓丢了一个眼色,那三四个流氓会意,连忙往前赶上那个背着一只空猪架的社员。柯碧舟认得出,那个三角形的猪架,正是这一带山区的社员扛一百几十斤大猪用的架子。他气愤地想,这帮家伙,要把人家辛辛苦苦赚来的养猪钱偷来啊,太无耻了。柯碧舟正想奔上前去拉住肖永川,没待他迈大步子,那帮家伙已经行动了。只见那个蓄尖鬓脚的瘦高个飞快地跑到老乡跟前,手里拿着一支没点燃的香烟,客客气气地道:"老乡,接个火。"那老乡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