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节 (第3/6页)
已经不是普洱县城北10公里处的茶庵鸟道,而说的就是茶马互市。通俗地讲就是拿茶叶换取马匹。 一路之上,永辉不但了解普洱茶的历史,他还了解普洱茶往北京、往香港、往上海等地发货的价格,他还在各种店里见识了三十年普洱、五十年普洱、八十年普洱、一百几十年二百几十年普洱的不同成色,不同陈饼。最后才来到他自小熟悉的街子上。 安文江阿爸凭着几十年老供销的经验,为他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普洱茶,大大小小的圆饼、方饼、块饼,珍贵的礼饼,沱茶、球茶、团茶、贡茶等等式样,还专门陪同他去看了南糯山有八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勐海巴达区大黑山里发现的一千七百年历史的的野生老茶树,还参观了猛海的茶场,参观了普洱茶的加工作坊。哦,普洱茶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光是春茶,就分为春尖、春中、春尾三个等级。夏茶又叫“二水”秋茶则称谓“谷花”和别处不同,普洱茶以春尖和谷花的品质最好。喝过普洱好茶的人,形容起那股滋味来,嘿,别提了! 永辉不让安文江阿爸陪同,自家又去曼冗找了天华家爹盛加伟。他这一次临行前,马玉敏特意来找他,请他务必去找一下天华,说公安局现在的话已不像一开头那么肯定地说了,他们发现杀人者另有其人,不过天华遗失在现场的围巾上有被害者的鲜血,也得主动来胁助调查,讲讲清楚。他现在一趟跑得没了影子,等于是做贼心虚,惹得人起疑。永辉觉得这件事也很重要,专程跑了一趟。他指望着自己最好能见着天华,当面劝他随自己一起回上海,那就十分圆满了。哪晓得他只见着了天华的爹。据他爹说,他是相信天华的,天华这娃儿,有调皮捣蛋的一面,不过他决不会去杀人。年幼的时候,他带着天华去学傣拳,师傅说这娃儿聪明,不但要教他本地派的傣拳,还要教他学传来派的棍棒、学长刀为主的缅甸派,学短刀为主的泰国派。就是怕他学多了以后随便伤人,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家师傅在教天华之前,花了好长时间教他为人之道,教他学了傣拳要主张正义,决不可以轻易伤人,万万不可置人以死地。天华是在向师傅发了誓言之后,才真正开始学傣拳的。去了上海,相信天华也还记得师傅的教诲。正是对天华有这点认识,盛加伟才赞成天华避一避风头的做法。只因曼冗街子上的公安盯得太紧,天华心头又怕,故而几乎没在他的屋头呆,这娃儿到山上的密林中提心吊胆东躲西藏了几天,听一个傣家有身份的朋友康朗桑说,边境线那头缅甸远远的密支那省大山里的玉石开采场需要工人,天华就随着康朗桑跑去了。唉,这也是万般无奈之举,用体力讨一口饭吃,避过这一阵风头再说。 永辉急了,那咋个把消息告诉他呢? “只有托人捎话给他了。”盛加伟给永辉的,就是这一句话“也不晓得能不能找着人,那地方远着哪,我都没去过。” 除却这一件事情没办好,可以说,永辉这一趟云南故乡之行,真正是大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大增了经营普洱茶的信心。他随身带回上海的拉杆箱内,装满了样式、形状、包装、厚薄不同的品种,可以肯定,有好些品种,上海那些多年经销茶叶的商人,连见也没见过。 安文江阿爸还告诉他,最近这一阵,来找他的人多起来了,有景洪、思茅的、有省城昆明的、也有北京、上海、香港的,都说现在是普洱茶热,永辉真要做这生意,还得抓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那些先发起来的农民们都有一句话,说:趁干部们还在打瞌睡,好好赚它一大把!这回永辉就要趁着偏远乡间的茶农们还没醒过来,茶叶的收购价,也还没涨上去,得好好地进它一大批货。 永辉正是这么想的,苦的是他资金不足,只要有了足够的资金,他就可以趁着价格低廉,找一处库房,大批地进货,反正这东西是越陈越好,而且保存条件不甚讲究,只要做到不串味就行。 在永辉看来,这就是商机,人生难逢难遇的商机,给他逮住了。回上海以后,他就准备大干一番,他可不想在火车上闲聊中轻易泄漏自己的商业秘密呢,且别说这姑娘也是活络的生意人。 说唱节目以后,响过一阵音乐,列车将很快进入夜间运行阶段,广播里又提醒乘客,安置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准备休息。永辉取了毛巾、牙刷,走到车厢的一头去洗漱。盥洗室里,三个水龙头前都有人在刷牙洗脸,永辉呆在门外等着。 有人在他肩头轻轻一拍,他转过脸去,正是坐在他对面的那个姑娘,她双手擎着一张名片,笑吟吟地道:“说半天话,还不晓得咋个称呼呢,咱们认识一下。” 永辉道声谢谢接过名片,就着过道里的灯光,看到了“苏小安”三个字,下面一行小字,是她的手机。名片上既没有什么单位,更没有任何头衔和地址。看样子,姑娘是个体经商。 苏小安向他舒展了一下纤长的手指:“你呢,有名片吗?” “对不起,我名片没带在身上。”永辉不安地说。 “没关系,你改天给我也可以。”苏小安善解人意地说:“那怎么称呼你?” “我叫永辉。” “永辉?有姓永的?”苏小安的弯眉扬了起来。 永辉淡淡一笑说:“哪里,大家都叫我永辉。我姓安,也姓吴。” 苏小安愈加诧异了:“你怎么会有两个姓?” “我养父姓安,我亲生父亲姓吴。” “那你身份证上叫什么?” “吴永辉。”这是永辉的户口报进上海时,他爸吴观潮让改的。不过永辉这一次回到版纳,遇见他的人,都叫他安永辉。这也是永辉不轻易给人发名片的原因。 “唉,请让一让。”两人站在过道上讲话,堵住了道,过往的乘客不时地从他俩跟前走过,打着招呼。苏小安轻轻地一逮永辉的衣袖说:“来,我们站这儿说。” 永辉跟着苏小安,退到了两节车厢连接处,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听得更清晰了“壳碰、壳碰、壳碰”的,震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