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神传奇_第四十七章国家任务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国家任务二 (第2/3页)

分解产生出石英材料(二氧化硅)和沙石碎末儿,单晶硅是生产太阳能吸收板的主要原料;石英材料则是生产精致工艺产品的原料,而沙石沫在填加其他材料以后,可以制成各种坚固而又轻便的预制板,适合用来建设立体农场。随着提炼厂的建成,大片的沙漠被消化掉,被清理出来的地面逐步扩大,沙漠城的其他建设开始全面提速,建材厂、太阳能吸收板厂’英工艺品厂相继投入建设,其他公路、铁路、宿舍区等基础设施也相继开工,毛乌素沙漠机械轰鸣,人潮涌动,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工地,从各地抽调来的工人和建设立体农场的各种设备、机械也开始大批的输送到这里。

    半年后,定边县沙漠边缘,第一个立体农场的样本建设完成了,这个立体农场一共四层,每层的面积有10亩地大小,单层层高是三米,里面装配了给排水、调温等设施,外墙是大扇的铝合金玻璃窗,可以自由打开合上,保证农场里作物的采光需要。农场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沙石沫制成的预制板,农场还配备了电梯,虽然是国内生产的老式电梯,比较笨重,但它安全性高,载重量大,完全适合农场的需要,农场里还配置了收割机、除草机、播种机等各类农用机械设备。整个立体农场的建设投入的费用大约250万元,几乎所有的设备和材料都是工业集团成员企业生产的,虽然技术不是很先进,但作为农业生产使用已经足够了。经过测算分析,这个农场每年的产值有15万元左右,大约35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作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35年并不长,随着批量生产,造价降低和单层面积扩大,回收期还将大大缩短,而且所有投入的资金都是在工业集团成员企业间流动,等于从金龙的左手交到了右手。第一个农场样本被金龙作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他从建筑公司的农民工中选调出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工,作为这个样本农场的第一批工人和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立体农场的经营和管理。接着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用手中的资金一次性向工业集团订购了3万套立体农场,这些定货量足够工业企业集团开足马力忙活大半年的了。

    工业集团和农业集团的工作告一段落,金龙腾出手来开始解决电力紧缺的问题了。考虑到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情况,金龙决定走可再生资源发电的解决途径,主要是太阳能发电和水利发电。中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大部分河流由于地处偏远,水能资源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经过研究,金龙将水电开发的重点选在了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是长江源头的两条干流之一,金沙江流经青、藏、川、滇四省,大部分流域是在的崇山峻岭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居国内第一,预计是三峡电站的5倍还多,但由于地处险要,除了几个中小型电站以外,金沙江流域还没有建设大型的水电站。金龙决定亲自去金沙江考察。

    仲夏时节,金龙率领一个由电力部、水利部、地质部的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出发了,随行的人员中只有李树林和张凡是原来金龙集团的随员,他们主要是负责金龙的安全。一行人沿着长江的源头,朔流而上,顺着金沙江两岸险要的山路一路前行,一路走,一路进行勘察和测量,渐渐的深入到人际罕至群山深处,江两边的小路越来越窄,考察团弃车而行,用当地租来马匹驮着物资设备继续前进,地势越来越陡峭,江中水流湍急,两岸怪石嶙峋,不时还能碰到毒蛇、猛兽,好在考察团的成员都是经验丰富老探险家,他们当中有几个人还亲自到金沙江考察过,情况比较熟悉,准备工作也做的充分,所以进展还算顺利,也没有出什么差错。地质部的一位老专家介绍说,金沙江曾经盛产黄金,江底沉积着大量的金沙,纯度很高,金沙江也是由此而得名。自从这里发现金沙以来,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从古时的官府、帮会,到近代的军阀和黑社会都分别控制过这个流域,雇佣大批的民工采集黄金,为了争夺采金场,这里经常爆发帮会之间的械斗和军阀之间的战争,一直到解放初期,金沙渐渐被采光了,这里也就成了荒芜人烟的区域,再也无人光顾。

    一行人渐渐离开了四川省界,进入到青海境内,路越来越难走,一些地方干脆就没有路,有的地方还需要攀越峭壁才能通行,考察团只好放弃掉马匹,个人背上行李给养继续上路,又前进了几天,考察团终于被一道陡峭的悬崖挡住了去路。那道悬崖有几百米高,笔直向上,中间几乎没有可以借力的缝隙和树木,江水从几百米高的地方轰鸣着一泻而下,砸在下方的水潭里,溅起巨大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